4月18日-20日,“第五届数字岩心分析技术国际研讨会暨多孔介质多场耦合问题的多尺度模拟与实验方法研讨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数岩科技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帝国理工学院Martin Blunt教授(以下简称“马丁教授”)受邀为大会作专题报告。马丁教授为数字岩石领域中心人物和全球顶尖科学家。
会议上,马丁教授的交流报告主题为 “Pore-scale imaging and analysis: minimal surfaces,trapping and recovery”。 阐述了数字岩心技术在油气开采理论研究和二氧化碳地下贮存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微观成像技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直观的研究多孔介质内部的流体运移与变化。首先,马丁教授讲解了利用孔隙尺度的微观成像,分析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润湿性,通过对岩石表面和多相流体的拓扑关系以及杨氏方程的平衡热力学方法,分别求解接触角的大小并计算岩石表面的润湿性。而后,针对油气驱替和二氧化碳贮存过程中的研究成果为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让大家从不同角度了解这些物理现象和背后的意义。
马丁教授线上精彩报告
a) Simulated 3D oil and water configurations. Here, oil and water are shown in red and blue, respectively. (b) The extracted oil/water interface. (c) The extracted water/solid surface. (d) The extracted oil/solid surface.
1.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热力学接触角在所有孔隙空间中的分布,进而分析岩心整体的润湿性。
(A) A 3D rendering of the core after drainage where each non-wetting phase cluster is given a different colour. (B) A 3D rendering of the core after imbibition coloured as described for (A).
2.孔隙尺度下超临界CO2在砂岩中的捕集与封存。采用X射线显微断层扫描技术,分析在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中二氧化碳的流动规律与封存效率。
对于油气储层研究来说,储层微观渗流特征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储层孔隙空间中各相流体的渗流特征,对掌握开发过程中的油水矛盾、流体地层渗流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实验室内研究储层微观渗流的评价方法,比如相渗实验、核磁实验、驱油效率实验等已经日趋成熟,但传统的实验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样品制备繁琐,对岩心样品损耗严重,对于低渗透岩心驱替时间过长等。马丁教授的专题报告应用了一种基于数字岩心技术的可视化多相流体润湿性表征方法,高效利用了数字岩心实验“三维可视化、综合成本低、样品来源广、可重复利用、永久性保存”的技术优势,加深了研究人员对于储层微观渗流特征及润湿性变化的理解,拓展了数字岩心技术在油气储层表征中的综合应用,实现了数字岩心对油气储层的动静态联合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姚军致开幕词
研讨会现场
针对国内外疫情防控新形势,本次会议采取了中英双语结合、国内线下+国外线上的会议模式。除马丁教授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姚军教授,爱丁堡大学Yonghao Zhang教授也受邀为大会作专题报告,同时大会还邀请到18位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专家学者就数字岩心多个研究方向作专题报告。会议介绍了目前复杂多孔介质多场耦合问题多尺度模拟与实验方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与会人员围绕孔隙级流动模拟、数字岩心分析技术、多尺度和多物理场问题求解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
数岩科技现场参会团队
本次会议促进了我国数字岩心与微观渗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展示分享了国内外数字岩心的先进技术、发展理论和前沿成果,展示了数字岩心技术在油气领域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数字岩心描绘了未来的发展蓝图。
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赫瑞-瓦特大学、阿伯丁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科学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40余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